1、近海观测系统规划
 
   
 

在东海、南海交界关键海区建立长期、立体、实时的海洋动力、环境、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观测网,形成地球系统科学时代的近海观测系统。

  ◆ 基于有缆海底观测网的多学科观测系统;
  ◆ 滨海界面地下水生物地球化学监测井;
  ◆ 滨海界面大气环境监测系统;

◆ 智慧海岸潮间带观测系统;

◆ 多平台遥感观测数据库(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海岸雷达遥感)。

◆ 近海时间序列科学调查航次

 
     
2、基于有缆海底观测网的多学科观测系统规划
 
   

在东山站邻近海域建立基于有缆海底观测网络技术和浮标技术的综合型多学科海洋在线观测系统,根据海洋环境特征和科学背景,建设多个科学观测节点。

 

拟建立一个岸基监控站和五个观测节点,水下观测节点配备海底接驳盒、海床基观测平台和海面浮标观测平台,由接驳盒向海床基观测平台和海面浮标观测平台进行电能供给和通讯转接。

 
 
 
 
     
3、滨海界面地下水生物地球化学观测系统规划
 
   
 

建立滨海界面地下水的长期观测平台, 观测影响地下水物质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特别关注海平面上升和气候变暖等对地下水向海水物质输出通量的影响。

 
 
 
     
4、滨海界面大气环境监测系统规划
 
   
 

在海陆界面建立长期的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研究海陆交互带大气颗粒物和痕量气体及其环境和气候的影响,大气颗粒物和痕量气体在海陆界面传输、老化、沉降影响空气质量,生态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气溶胶组分在线分析仪(ACSM)

     
5、智慧海岸潮间带生态实验系统规划
 
   
 

整合海岸改造与新型材料,构建环境友好型生态海岸与潮间带生物庇护带,结合原位环境传感器,通过信息传输系统汇集原位观测信息,实现对海岸带的实时监测;形成智慧型潮间带生态观测与原位实验系统。

 
   
     
6、近海时间序列科学调查航次规划
 
   
 

从东山海域辐射至台湾海峡及南海北部,针对海湾、沿岸流、上升流等典型近海生态系统,组织近海时间序列科学调查航次:

 

◆ 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时间序列观测;

  ◆ 近海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变、生态灾害监测;
  ◆ 微生物及颗粒界面的时间序列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