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新闻 News & Events

厦门大学组织召开“海岸带复杂环境的多维智能监测技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0-4-3      浏览次数:1791

2020年4月2日下午,由厦门大学陈能汪、张宇和马剑教授共同召集的“香山论坛”第五十讲暨“凌峰论坛”第七十二讲——“海岸带复杂环境的多维智能监测技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环境与生态学院顺利举行。

全球海岸带地区汇集了全球超过60%的人口,承载了人类最密集的社会经济活动,同时也掌控着区域乃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在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叠加影响下,我国海岸带区域逐渐出现水质污染、富营养化、缺氧、酸化、生物入侵、物种消失和渔业资源衰退等生态环境问题,且日趋恶化;赤潮、绿潮、台风、风暴潮、溢油和危化品污染等各类灾害和突发性环境事故频发。为系统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当前正在加快推进“智慧海洋工程”建设,开发先进的海岸带智能监测(探测)技术,以期在环境监测、防灾减灾、智慧养殖、应急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的实际应用作用。

目前厦门大学正在组织筹建海洋科学与技术福建省实验室(暂定名),拟面向产业需求孵化培育全链条创新研发、面向社会需求集成系统创新及科技支撑,聚焦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打造“海洋科技自贸区”,即集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研发、海洋经济社会发展创新范式研究的“全链条”新型海洋科研机构。本议题所关注的“智慧海洋”领域是该实验室的四大主攻方向之一。因此,本次会议围绕海岸带复杂环境所面临的监测技术挑战与机遇,从监测新方法、新原理、新设备和集成系统应用等不同维度,探讨海岸带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研发与应用策略以及“智慧海洋”发展方向。

会议邀请了来自海洋、环境与生态领域学者和企业界代表,他们分别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分享了观点。耿旭朴博士介绍了厦门大学小卫星”双子座“的设计与建设进展;上官明佳博士分享了激光雷达探测技术;余小龙博士和朱旭东博士分别举例阐述了无人机遥感在海岸带水质监测和湿地生态监测中的应用;张宇教授重点讲解了入海河流声层析测流与通量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情况,也分享了智能机器鱼移动监测技术的应用前景;陈纪新博士简介了船基水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研发与应用;马剑教授报告了集成式水环境分析仪的研制与应用。厦门翰鸿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应用工程师黄大朋工程师基于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与研究,总结了近岸海域原位监测方法及数据应用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福州鑫博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高级架构师陈博嘉先生报告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采集平台;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站洪雄业副站长通过视频远程参会,简要剖析了当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方向的技术需求,并分享了当前运用卫星、无人机、无人船、岸基原位自动站等多维智能手段开展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工作实践;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周红华高级工程师也分析了流域生态环境在线监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强调新技术必须要实用且好用。

鉴于疫情期间,本次会议线上和线下同步进行,吸引了来自厦门大学地学部、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站、漳州市环境监测站、福建省渔业资源监测中心站、福建省渔业资源监测中心站、福州鑫博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市吉龙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中天海洋系统有限公司、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厦门美林特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等10余家单位的80余名专家学者、业务骨干、企业代表和师生参与研讨。精彩的报告和技术亮点引起与会代表踊跃发言。大家一致认为,天空地海多基协同技术体系已经成为发展趋势,有望实现海岸带复杂环境系统的四维高分辨智能监测。李炎教授认为,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和模型系统集成应用,引入区块链技术,有利于监测数据全过程管理和共享应用。厦门大学海洋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首席科学家洪华生教授强调:关键技术要坚持攻关,产学研用要协同作战,数据分析要智能应用,才能为环境、海洋、自然资源等部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本次会议旨在搭建“政产研学用”交流合作平台,促进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与业务化应用的融合发展,后续将进一步组织相关专题研讨,推进智慧海洋技术发展,深化校企地三方合作,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障碍,服务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助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次会议由福建省海陆界面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声通信与海洋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厦门大学海洋监测与信息服务中心、海洋遥感大数据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共同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