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3日,“探索海洋——第五届厦门大学海洋科学开放日”在翔安校区周隆泉楼、希平楼、金泉楼成功举行,活动由中国海洋科学卓越教育伙伴计划(COSEE China)、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主办,约400名师生投入工作,50余个实验室和学生展览摊位开放,短短七小时内共吸引约8000名公众参与,其中包括许多学生团队。
在开放日现场,“嘉庚号”科学考察船模型备受关注,各类浮标、潜标、卫星遥感技术、水下机器人等高新技术一一展现在公众面前,工作人员通过浮力小魔术介绍浮标工作原理、用模型演示海洋内波现象;无人机3D体验站还带领参与者跟随无人机鸟瞰滨海湿地世界,同时呈现“莫兰蒂”展示给翔安校区的影响。
用浮力小魔术解释浮标的工作原理 水下机器人吸引了大批观众
美丽的小丑鱼、水母和珊瑚吸引了大批小观众的注意;多个实验室展示了螺、贝、鱼、虾、蟹、棘皮动物等常见海洋生物的标本和活体,利用转基因技术演示观赏鱼荧光蛋白注射,并定时开设螯虾解剖实验操作课程,我们同时还展示海洋濒危物种的现状,介绍海漂垃圾的危害,引导人们关注过度捕捞,倡议关注厦门湾的白海豚、文昌鱼和无人岛;为公众提供可持续的海鲜消费指南和食用建议,宣传增殖放流的意义,介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及相关生态修复知识,倡导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爱护海洋、保护生态环境。
孩子们可以参与简单的实验,区别海水和自来水的酸碱度、盐度,识别水体富营养化与污染,学习液氮的知识、了解碳汇的故事、模拟加速的海洋酸化现象、用显微镜在沉积物中寻找有孔虫和古气候的痕迹。为了引导观众体验和思考,主办方还提供海洋图片上色,脸绘、手工绘制T恤、模拟浮游生物等趣味性活动,并设计了“海洋浮游植物大闯关”、“水鸟连连看”、“飞行文昌鱼”、“海滩生存游戏”等知识问答和游戏环节,鼓励观众参与操作,深入了解生物的形状、分布、习性,探索它们生长的秘密。孩子们还能自己动手制作鲍鱼壳、设计叶拓、甚至团队合作建造浮标模型。通过积极参与活动,参与者可以获得从南中国海3000米深处采集的海水样品、树脂标本、主题明信片、书签等各种主题鲜明又有意义的纪念品,
一名小观众正在专注地观察科考船模型 孩子们在感受海水密度分层实验
孩子认真地用盐度计测量水体盐度 螯虾解剖进行中
多个放映厅里还同时滚动播放着《森林之歌:听涛—碧海红树》、“海马号”深海无人潜水器在南海北部拍摄的冷泉活动视频,以及其他科普宣传影片。
此外,开放日特别安排了五场特邀科普讲座,来自深圳的摄影师和潜水爱好者王洁和大家分享了他的潜水经历,展示了水下摄影作品,介绍水下摄影装备,通过互动呼吁大家保护海洋动物;郑连明副教授介绍了水母类群及其生态习性,水母的秘密武器及特殊本领,水母旺发带来的生态问题,以及被水母蛰到之后怎么进行紧急处理;陶毅助理教授则介绍了不同海洋生物的声音,让观众听音频,并现场出题,让大家猜测声音来源;徐鹏教授介绍了全球和中国渔业发展的历史与概况,并向观众展示常见的海鲜种类以及国内外主要渔业科技进展;博士生韩国栋同学展示了潮间带生活的生物及其生活习性,用图片和小视频生动地展现了忙碌的潮间带环境,探讨人类活动对海洋及潮间带的影响。他们热情地与市民分享自己的海洋故事,为听众呈现了海洋的魅力和科学意义,也强调了海洋保护的重要性。
在师生们倾力支持下,这场“探索海洋”的科普盛会圆满划上句号。丰富的活动让人们目不暇接,大人和孩子在此都找到了乐趣,了解海洋,爱上海洋,并更了解作为个人,应该如何从“我”做起,保护海洋,公众在活动结束后通过各种途径发来了积极的反馈,许多孩子恋恋不舍,约定来年再次参加开放日,并表示以后要学习海洋环境科学,成为一名科学家。
经过五年的实施,海洋科学开放日已成为厦门国际海洋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市民提供了一场科学的饕餮盛宴。
科学普及与公众开放是高等学校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活动的实施主体,COSEE China于2010年成立,由国内七所涉海大学共同发起,已开展一系列面向公众的开放日、通识课程、讲座、中学生夏令营等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了海洋科学知识,促进对海洋的认知,提高全民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其意义深远。
(文:施薇 图:江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