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Research Highlight

【对话名家】Brian Morton教授专访
发布日期:2009-3-26      浏览次数:6815

对话名家——兴趣是生活最大的源动力

           

                                        ——Brian Morton教授专访

 

香港海洋生态学学会创始人,香港大学太古海洋研究所前所长,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学系首教授Brian Morton近日做客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并于2009223日晚为广大学子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厦门大学最高级别的“南强学术讲座”,题为“新兴的历史生态学能教给我们什么?——英国南海岸港口小镇个案研究”

 

讲座中,Morton教授利用历史生态学的方法,讲述了英国南部河流亚伦河(Arun River)及其所流经的小汉普敦(Littlehampton)小镇河滩的千百年来的变化,通过“保留一个只有少数人可享用的高尔夫球场,还是复原一块千万子孙后代可继承的生态湿地?”的问题,向同学们展示了当地的历史生态状况,包括正在消失的河流、湿地及其他自然生态,同时提出了改善及修复的办法。Morton教授建议在座的同学们以小汉普敦为例,用历史生态学的方法去审视他们所在地及其历史生态状况,从而为更好地保持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讲座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不少同学还追加提问了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区域环境管理等问题。

224上午,Morton教授在曾呈奎楼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并与我们分享了他的科研与人生历程。

Morton教授出生于英国伦敦,11岁随父母去小汉普敦定居。在这座沿海小镇,他从小就在沙滩上与同伴们一起玩耍,捡贝壳、抓螃蟹,看着海水的潮起潮落,潜移默化。Morton教授说,他发现自己深深地爱上了海洋,想了解关于海洋的一切。这一切对他后来选择海洋生物、生态这一条科学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1969年,他在英国伦敦大学取得淡水生态学博士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香港大学一位教授,该教授邀请他至香港大学任教。出于对海洋事业的热爱以及专业传播的兴趣,他欣然接受了邀请,前往香港,从而开启了他在海洋生态学和海洋生物学领域的传奇人生。

来到香港之后,Morton教授开始白手起家。他在每件事情上都亲力亲为,一人同教授许多门课程,奠定了香港海洋生物学、生态学的基础。同时也使他自己受益匪浅,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开拓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博采众家之长。与此同时,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培养学生,鼓励他们开展各个不同分支学科领域内的研究,使其成长为相关领域内新的中坚力量,大大推动了该学科领域的发展。现在,他的学生在香港乃至全世界各地的政府机构、高等学府、研究院所或是民间组织中担任着重要职位,承担着地区生态保护研究与决策的重要责任。谈及这些事时,他借机勉励我们,应接好前辈们传承给我们的棒,继续努力,开拓进取,推动海洋科研事业继续向前发展。

1970年到香港大学任教,到2003年退休,他在香港大学工作了整整33年,他是香港海洋生态学学会创始人、亚洲渔业学会创始人之一,先后任香港大学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学系首教授、太古海洋研究所所长、香港世界自然基金会教育分会主席、香港政府环境保护顾问委员会“陆地与海洋污染”分会副主席、香港海岸公园与保护区委员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洋污染研究与监测委员会香港代表,等等。鉴于其突出贡献,他被誉为香港“海洋生态学之父”,并于1999年被英国皇家授予“大英帝国勋章(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当我们向他提起厚厚80几页履历上的这一系列头衔时,教授一带而过,他淡然一笑,说,其实他并不留恋这些头衔和“光辉事迹”,他想念的是那些建立起了非常密切关系的同事们和学生们。退休以后,最大的变化不是不能继续从事自己的事业,也不是离开香港,而是离开了这些他多年的亲密朋友。

面对海洋学界的泰斗,同学们当然非常希望趁机从他那里得到一些箴言,他却简简单单地说:“我的建议就是:你应该要懂得如何去生活,去享受生活,去做你自己喜欢的事!做任何事情,不是因为任务、不是因为被迫,而是因为你自己真正地喜欢,才会有自发的源动力支撑你一直走下去。” 他以自己为例,退休以后之所以会将自家房子的地下室改造成一间简易实验室,继续搞研究、做实验,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对科学还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这也是他余生最大的人生动力。

谈及他给厦大学子们带来的南强讲座,我们饶有兴趣地听他讲起这背后的故事。2003年退休回到家乡英国南港的小汉普敦小镇后,他住在靠海边的一栋房子里。这里因为靠近海边,所以他可以很方便地获取海水样品,并且凭借着职业的敏感性,从中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生态现象。于是他便把自家的地下室改造成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室,以便能够做一些简单的生物养殖及观测试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美国加州有两位科学家总结了加州某一小镇千百年来生态环境的演变,并由此得出了不少十分有意思且对今后社会发展及环境保育非常有启发的结论。于是他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小汉普顿,从自己小时候在这里长大到现在,确实环境变化很大。他在想,是否也能够用同样的方法也对自己的家乡做一个类似的历史总结?。借助他在英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担任顾问的便利,他获取了关于小汉普敦千百年来生态环境演变的资料,并借此回顾总结了该区域历史生态学的发展,同时也对小镇今后的发展规划、环境保育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呼吁当地百姓共同关注小汉普敦的生态环境,保护所剩的最后一块湿地。由此也就有了著作《The Historical Ecology of the River Arun and Its Beaches at Littlehampton, West Sussex : 1,000 Years of Change》的诞生。他建议我们也可以借鉴类似的思路,为自己的家乡,为中国的其他地区也做生态环境的历史回顾和总结,从而为今后中国的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资料与决策支持。

听一位慈祥博学的老人讲故事,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访谈已接近尾声。我们最后聊到了他在中国的生活,来中国以及到厦门的一些感触。他感叹到:“变化大得让人吃惊!”Morton教授接着解释道,此行来中国,他亲眼目睹了中国的巨大变化,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现在城市变得漂亮、现代化,国际交流自由频繁,确实与30年前的中国完全不同。谈到这里,他聊起了一段历史往事:在三十年前,他在香港举办了多次有关海洋生态学的国际研讨会,他想邀请来自大陆海洋生态方面的专家学者赴港参会,可是当时去一趟香港困难重重,很多人劝他放弃。但是他却克服重重阻力,力邀专家学者们克服各种困难,远赴香港参会,探讨科学,交流思想。此举对大陆与香港乃至国际的科研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时隔多年,有机会访问厦门,又见到了当年的老朋友们,与之回忆当年情景,并畅谈多年的经历与感受,相当满足。他还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还能再来中国,继续与这些老友海阔天空。

在临别之际,Morton教授祝愿同学们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兴趣和方向,然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走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在此,我们借此机会真诚地向Morton教授道一声谢谢,感谢他对于中国与世界海洋事业的贡献,并谨记他平实却真诚的教诲,让兴趣引领我们走科学路、人生路。

 

【王贵华 宋伟 陈贝等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