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Research Highlight

严晓海讲座教授来实验室短期工作
发布日期:2007-6-7      浏览次数:6296

6月7日,厦门大学讲座教授,美国Delaware大学Mary A. S. Lighthipe首席教授严晓海教授到达我实验室,开始科研与教学工作。严晓海教授的研究兴趣为:海洋表层和次表层过程新的遥感模型;遥感模型在海洋模型中数据同化;图象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及其在物理海洋学和大气科学中的应用;卫星高度计、散射计和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在中尺度海洋研究中的应用等。

 
严晓海教授于2007年3月受聘为实验室讲座教授,将每年来实验室工作2-3个月,在海洋遥感、环境监测、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全球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海洋动力学、遥感数据同化、微波遥感、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和遥感物理基础等领域进行开拓性研究,提高MEL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
 
严晓海教授较早地开始关注厄尔尼诺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在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首次运用遥感方式预报了由热带西太平热水团造成的厄尔尼诺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全球性气候异常;同时也是首次成功地运用遥感方式探测海洋上部混合层深度。此研究成果引起了世界海洋遥感界,以及美国和国际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纽约时报》、CNN、ABC、BBC等多家报纸和电视台都对此进行了报道,美国的《科学年鉴》、《世界年鉴》都收录了这个发现,世界著名的《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杂志各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
2002年,严教授带领课题组在和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合作中在海洋遥感领域取得了重大发现。通过对50年来海洋遥感及地球自转数据的分析、处理,世界首创运用遥感高科技手段,研究海洋、大气和固体地球之间的耦合。结果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及厄尔尼诺现象引起的水体运动,对地球自转产生了逆反作用。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使得地球自转变慢,日长增加。美国最大专业学会地球物理学会宣布:该成果是2002年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美国权威刊物《科学》、《地学时代》都对此做了大量的报道。
近年来,在对自然环境保护和检测、在创造更高级更尖端的图像判别法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首创用遥感手段成功地探测到,地中海外流水团流入大西洋后沉到1000米深度处形成100公里宽的中尺度涡流。以前由于探测手段的限制,这一重要的科学现象鲜为人知。另外,带领课题组开创性的找到了三个准确测量“海表灵敏温度”的办法,攻克了长期困扰海洋遥感学界的难题。对于海洋上混合层的卫星遥感研究,首次发展了确定混合层的遥感模型,将卫星遥感和模式识别的功底应用于海岸带水团和海表流场的追踪,建立了一个新的模式识别方法。近五年来发表论文近200篇。完成研究项目26项,经费450万美元。
鉴于这些开创性成就,先后荣获了美国洛克菲勒奖、美国宇航局科学成果奖以及1994年度美国总统学者奖等项大奖。同时与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宇航局、国家海洋大气候管理局、美国海军实验室等机构都有非常密切的合作。获洛克菲勒研究奖、AGU国际交流奖、NASA研究奖学金、NSF国际交流奖、美国总统奖、ABI杰出科学贡献奖、NASA杰出成就奖、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金星奖等多种奖励和荣誉称号。
严晓海教授个人主页:http://www.ocean.udel.edu/cms/x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