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发布日期:2007-3-4 浏览次数:7780 |
2月27日,从国家科学奖励大会上传来喜讯,我实验室副主任焦念志主持的“海洋初级生产力结构及微型生物生态学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有2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27项,高校共获得1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的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并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候选人;其研究成果应为前人尚未发现或尚未阐明,并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的成果。
焦念志教授主持完成的“海洋初级生产力结构及微型生物生态学研究”,是在地学的海洋学科方面获得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海洋固碳在调节气候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有关机制和过程并不清楚。海洋初级生产力,也称海洋原始生产力,指浮游植物、底栖植物及自养细菌等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能力,以往的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总值,而焦念志课题组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了“海洋初级生产力结构”这个新概念,更加全面细致地刻画了初级生产力的内涵,表达了不同类群生产者对总体初级生产力的和贡献和作用,深化了对初级生产力的认识。
该项目还发现了海洋生态系统中“看不见的主角”——超微型生物原绿球藻在我国海区的大量存在。并通过系统的现场研究,确认了原绿球藻在我国海区的分布边界、数量变动规律、及其主要受控机制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
原绿球藻是地球上细胞最小、数量最大的放氧型光合自养原核生物,对海洋碳循环至关重要,早期只发现于洁净的大洋。中国早期的海洋生态学研究中,浮游植物采集网采用的是国家标准69微米,也就是说,我们忽略了海洋生态系统中微型(小于20微米)和超微型(小于2微米)这些“看不见的主角”。
所以,该研究使我国海洋微型生物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填补了“新生产力”、“原绿球藻”、“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菌”等前沿空白,形成了“海洋微型生物生态学”新学科方向。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