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第二届青年海洋科学家论坛(厦门) 第三轮通知
借鉴2003年11月首届“青年海洋科学家论坛”在厦门成功举办的经验,为了促进年轻一代海洋学者间的交流,加速培养我国新一代海洋科学家,中国海洋学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定于2006年10月11日-12日在厦门召开 “第二届青年海洋科学家论坛”。此次论坛由中国海洋学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主办,国内多家涉海单位协办,具体由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 根据本次青年海洋科学家论坛科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精神,此次论坛参照美国DISCO (http://www.discosymposium.org) 和 DIALOG (http://www.aslo.org/phd/dialogposter.pdf) 的形式,以年轻的博士后、博士毕业生(毕业5 年以内)和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博士生为主,以“边缘海碳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贡献和响应”为主题,采用特邀主题报告、学术报告与集中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特邀资深专家点评,重点探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边缘海碳循环前沿问题,旨在促进组建一支充满活力与创新能力的青年骨干队伍,联合展开中国边缘海碳循环的相关研究。
一、主办单位 中国海洋学会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
二、协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中国海洋大学 北京大学 南京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
三、科学指导委员会 潘德炉(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任建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成晋豫(中国海洋学会) 洪华生(厦门大学) 戴民汉(厦门大学) 王东晓(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翦知湣(同济大学) 乔方利(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王 凡(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王 辉(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关道明(国家海洋局环境监测中心) 高 抒(南京大学) 李铁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焦念志(厦门大学) 殷克东(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高会旺(中国海洋大学) 田纪伟(中国海洋大学) 胡 敏(北京大学)
陈士标(特邀,中国海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黄瑞新(特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 赵美训(特邀,同济大学) 陈茂廷(特邀,《海洋学报》编辑部主任)
四、组织与实施委员会 翟惟东(执行主席,wdzhai@xmu.edu.cn,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常凤鸣(chfm@ms.qdio.ac.cn,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贺志刚(zghe@scsio.ac.cn,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吕新刚(lxg@fio.org.cn,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陈纪新(asin.smmd@gmail.com,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艳伟(zhangyw@ouc.edu.cn,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袁翔城(xcyuan@ust.hk,香港科技大学大气海洋海岸环境实验室) 高建华(jhgao@nju.edu.cn,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吴璟瑜(wjy@xmu.edu.cn,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白雁(baiyan_ocean@126.com,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瑶(yaozhang@xmu.edu.cn,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旭(chenxu001@ouc.edu.cn,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杨帆(yangfan0227@people.com.cn,北京大学环境学院) 五、论坛内容
议题一:边缘海碳循环的意义、特征及量化(10月11日上午) 重点讨论边缘海碳循环的研究意义及其对全球变化的贡献,并从化学、沉积、遥感等多学科的角度,讨论边缘海碳循环中相关参数观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定量化描述边缘海碳通量、储量、变率及分布格局等特征。 组织讨论:高建华、白雁、吴璟瑜、翟惟东。
议题二:影响边缘海碳循环的关键物理过程(10月11日下午) 通过对表层环流、上升流、下降流、向深海大洋碳输送等物理过程的表征、模拟,探讨物理水文过程对边缘海碳循环的影响,及演变趋势等。 组织讨论:贺志刚、吕新刚、张艳伟、陈旭。
议题三:边缘海生物泵的作用机制(10月12日上午) 通过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古海洋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探讨生物过程在边缘海当前和过去的碳循环中所起的作用。 组织讨论:常凤鸣、袁翔城、吴璟瑜、张瑶、陈纪新。
议题四:碳相关的边缘海生态环境演变(10月12日下午) 针对未来边缘海碳循环改变所引起生物、生态效应的问题,探讨采取(实验)生态学、化学、古海洋学等学科的方法研究边缘海环境要素、种群结构等方面受未来空气CO<sub>2 </sub>升高等环境变化影响而可能发生的演变趋势。 组织讨论:袁翔城、常凤鸣、白雁、张瑶、翟惟东。
此外,本次论坛还邀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的专家就青年基金申请事宜举办讲座。
六、会议规模 共收到正式投稿45份,特邀资深专家10人(其中主题报告6人)。
七、论坛主要时间表: 2006年8月1日-9月20日 接受会议投稿和资助申请 2006年9月30日 发布第三轮通知,确认与会人员 2006年10月10日 会议注册 2006年10月11日-12日 举行论坛
八、会议信息发布 本届论坛的有关消息已公布在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网站(http://mel.xmu.edu.cn/)上,敬请关注。
九、本次论坛的其他说明 本届论坛不收取会议注册费。由于会议经费有限,本次论坛对于外地代表包食宿,路费和本地交通费原则上自理,经费困难的可预先申请路费资助;对于本地代表,由会议包餐;其他与会人员,会议代为联系住宿,免费提供Poster空间,其他费用自理。 Poster自带,11日开会时带到会场张贴。根据以往的经验,Poster对提高交流效果也有其优势,所以,建议安排了报告的与会代表也自带Poster。 会议将评选最佳报告和最佳墙报各1名,发给中国海洋学会制作的证书,并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还将评选优秀奖6名,发给中国海洋学会制作的证书。 另外,本次论坛将与由中国海洋学会主办的“第三届海洋强国战略高层论坛”,以及由厦门联合国开发规划署、国家海洋局、厦门市人民政府和东亚海域环境管理区域项目联合主办的“2006国际海洋城市论坛”等会议衔接,论坛的会议代表、特邀嘉宾和其他与会人员均可参会,期间还有系列活动在厦门举行,详见中国海洋学会(http://www.cso.org.cn/)以及厦门国际海洋城市论坛组委会(http://www.oceanweek.org/)的通知。
十、厦门到达指南 1、飞机到达 机场出口左侧有公交车站,乘37路公交车到厦门火车站转1路、21路到厦大,每班车费1元,进校门前行10米右侧即逸夫楼。出租车费50-70元(从机场走市区至著名景点南普陀寺旁边的大南校门,进校门前行10米右侧即逸夫楼)。 2、火车到达 火车站站前广场有公交车站,乘1路、21路到厦大,每班车费1元,进校门前行10米右侧即逸夫楼。出租车费15元(从火车站至著名景点南普陀寺旁边的大南校门,进校门前行10米右侧即逸夫楼)。 3、大巴到达 湖滨南路长途汽车站出口有公交车站,乘15路、45路到厦大,每班车费1-2元,进校门前行10米右侧即逸夫楼。出租车费15元(从湖滨南路长途汽车站至著名景点南普陀寺旁边的大南校门,进校门前行10米右侧即逸夫楼)。市内其他长途汽车站至大南校门的出租车费一般在30元以内。 提示:会务组为所有外地代表都预订了房间,请不能与会或不能按时与会的外地代表务必尽早通知会议秘书组,以便及时调整预留房间,谢谢。
十一、会议秘书组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接待站设在厦门大学逸夫楼一层大厅。 电话:13515967287(秘书陈小姐,coestd@xmu.edu.cn); 13666035721(翟惟东,wdzhai@xmu.edu.cn); 0592-2186416(环科中心办公室);0592-2187538(实验室办)。 传真:(0592)2180655。
“第二届青年海洋科学家论坛(厦门)”组织与实施委员会 2006年9月30日 |
“第二届青年海洋科学家论坛(厦门)”程序(草案) |
投稿及学术简历表(下载) |
第一轮通知全文(下载) |
第二轮通知全文(下载) |
第三轮通知全文(下载) |
版权所有 © 联系地址:厦门大学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邮编:361005 |
联系电话:0592-2187538
传真:0592-2180655 管理员信箱:mel@xmu.edu.cn |